本周為期中考週,採Open Books方式

下列為參考題目與答案:

1、請引證史料,簡介老子其人與其書,並說明老子與孔子有哪些關連?您認為老子思想可否對應於當今社會潮流?

l   其人

        最早記載於《史記˙老莊申韓列傳》:  

n   老子者,楚 苦縣 厲鄉 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,名 耳,字 聃,周守藏室之史也。

n   孔子適周, 將問禮於老子。老子曰:「子所言者,其人與骨皆已朽矣,獨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時則駕,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。           吾聞之,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驕氣與多欲,態色與淫志,是皆無益於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」

n   孔子去,謂弟子曰:「鳥,吾知其能飛;魚,吾知其能游;獸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為罔,游者可以為綸,飛者可以為矰。至於龍,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。吾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邪!

n   老子修道德,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。居周久之,見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關,關令尹喜曰:「子將隱矣,強為我著書。」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,莫知其所終。

n   或曰:老萊子亦楚人也,著書十五篇,言道家之用,與孔子同時云。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,或言二百餘歲,以其修道而養壽也。

n  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,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:「始秦與周合,合五百歲而離,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。」或曰儋即老子,或曰非也,世莫知其然否。

n   老子,隱君子也。老子之子名宗,宗為魏將,封於段干。宗子注,注子宮,宮玄孫假,假仕於漢孝文帝。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,因家於齊焉。

n  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,儒學亦絀老子。「道不同不相為謀」,豈謂是邪?李耳無為自化,清靜自正。

l   其書

n   關令尹喜曰:「子將隱矣,強為我著書。」

n   《老子》又稱《道德經》

n   分上下兩篇:

u  上篇「道經」(1-37章) 開頭第一字為「道」

u  下篇「德經」(38-81章)開頭第一字為「德」

l   老子思想

n   以「道」為中心

n   強調「自然」

n   貴「無」

n   哲學基礎為「宇宙論」

n   表述方式「正言若反」

l   我認為老子思想

略。

2、《老子》第一章如何闡述其中心思想「道」?

l   原典:3

l   翻譯:3 

l   哲學意涵:3

l   個人見解:略

3、試論述老子的「名相論」,老子如何闡述「名」與「相」?

l   原典:第一章

道可道,非常道。

名可名,非常名。

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

故常無欲,欲以觀其妙;

常有欲,欲以觀其徼。

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

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
l   翻譯:

道,可以說出來就不是永恆的道;名,可以叫出來就不是永恆的名。無,是天地原始的名字;有,是產生萬物的名字。所以經常在對無的體會中,去觀察道的奧妙。經常從有中,去觀察到的運行。這兩者都是同一個來源,只是名稱不同;都可以說是含義深遠,深遠再深遠,就是一切奧妙的總門。

l   哲學意涵:

老子將「道」視為絕對的,亦即不能分析、無法言說的,極言之,將「道」歸之於「無」。

老子論「道」,以「無名」為極,蓋「名」非本然,不過是人們的假定罷了,人們以「物」為名,而非以「道」為名。例如:「犬可以為羊」、「白狗黑」。

我們觀察事理,固然要依託跡象,卻不可執著於跡象。必須上而冥思窮源、下而虛心觀物,才可得到始終一貫的真理。

l   個人見解: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這句話很玄,老子知其道而述其道,又是為什麼? 道非恆常不變,既無法說清,更無法說明,所以我認為老子講述的道,是老子觀察當代的領悟,並不可以全盤沿用於現今。

 

4、老子的「治國論」認為理想的國度應該是如何?

l   原典:第八十章

小國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。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,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。使人復結繩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。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,不相往來。

l   翻譯:

國家要小小的,人民要少少的。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,也使用不完;使人民珍惜生命、看重死亡,不朝遠處遷移。雖然有船隻車輛,也沒有使用的必要;雖然有武器裝備,也沒有必要去拿出來備用。使人民再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。人民吃的香甜,穿得舒服,住的安逸。自我滿足於樸素寧靜的生活和習俗。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的見,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聽得清楚,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爭奪。

l   哲學意涵:

老子的理想國就是「小國寡民」的形式。這樣的小國,有十倍百倍於人民的器具,用也用不完;人民不遷徙、不遠行,也沒有戰爭,因為沒有國際交涉,也就沒有國際戰爭。人民回到最純樸的生活狀態。一村就是一國,國與國的人可以相望相聞,到老死都不會有爭奪的往來。這種「小國寡民」的制度,還需有「無為而治」的聖人,來愛護這些無小智無貪欲的百姓。

l   個人見解:

基本上我不認同小國寡民為理想國,何謂國何謂名?天下萬物系出同源,以國以民劃分,甚為不妥,但其安樂生活的想法、無為而治的聖人與百姓,我很贊同。

 

5、老子的「安立天下論」談到「無為而治」,請問聖人如何「處下」、「不爭」?

l   原典:第六十六章

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

為百谷王。是以聖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

民,必以身後之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

處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,以其

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l   翻譯:

江河大海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,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,所以能成為許多何留歸往的地方。因此,有道的聖人想要統治人民,必須用言詞對人民表示謙下;想要領導人民,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;因此,聖人處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不感到有負擔;處於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到有災害。因此,天下人民樂於推戴他而不厭棄。正因為他不與人爭,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爭。

l   哲學意涵:

江海能為百川之王,是因為善於「處下」,唯其處下,所以海涵大量、無所不容,百川自去匯歸。

聖人欲為萬民之王,也當善於處下。因為他不爭,天下也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了。

l   個人見解:

這點我很認同,謙卑不遜、無欲無求,就能逍遙自在、任我遨遊,我很嚮往的生活形態。

 

6、請引原典,說明為何老子思想特別強調「無」?

l   原典:第四十章

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

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
l   翻譯:

道的運行是相輔相成、循環往復的;道在作用時是柔弱謙下、感覺不出力量的。

萬物生於有形的天地,而有形的天地又由無形的道所產生。

l   哲學意涵:

道體本是虛靜的,無所謂「正」「反」,等到有正反相對時,道已經是由靜而動了。這由靜而動的過程,全是以「柔」、「弱」為主,追本溯源,這「柔」、「弱」便是「道」。

「動」是由「靜」而來,說到虛靜的本體,則是「無」。此「無」並非什麼都沒有,「無」是一種狀態。若什麼都沒有,就生不出「有」,以及衍生的「萬物」了。

l   個人見解:

這題我思考了非常的久,選了這個看起來明確的答案,沒有全盤精讀過老子,所以查了一些網路知識,王弼的貴無說、裴頠的崇有論,還翻閱了 一些書籍,最後我認為老子沒有特別強調,我認為老子強調的既是有也是無,或者該說既不是有也不是無,隨時都在變動,依照人事時地物不 同而有不同的面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ainsday 的頭像
    rainsday

    Akira_火鍋

    rains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